你也陷入过度恐慌了吗?
在突发灾难事件时,许多人说自己快要被淹没在各类负面信息中,一边为各种悲伤的事情感到难过,一边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耻:
“焦虑地持续刷微博,从不恐慌刷到恐慌”
“看久了会呼吸不畅、胸闷、胃疼、想流泪”
“恨不得自己是呼吸科的大夫,可以冲去第一线”
“最近三四天几乎没合眼,一直在想,自己能做什么?”
……
这很可能意味着大家出现了心理学中的“压力应激反应”(stress response),是一种荷尔蒙导致的情绪反应,当你身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——比如经历重大社会创伤(SARS疫情、地震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),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牵引出一系列的身体反应:情绪或生理上出现失眠、作息异常、记忆力下降、头晕胸闷等。
再加上不断出现的更多负面新闻,比如郑州洪水泛滥、一线医护人员去世。种种坏消息,又会愈加激发人们的应激反应。你会一天比一天恐慌,焦虑,强迫,以及愤怒。
当然,这些大部分都是下意识的生理和情绪反应,也是相当正常的。因为我们都处在社会生活中,与组织和他人相连。不要说亲历其中,即便是目睹一起负面事件,人们都会出现类似的创伤反应。
但“应激反应”并不是一个容易“痊愈”的事情,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从情绪的沼泽地里自行爬出。许多人会在不自知的状态下,陷入“过度应激反应”困境,无法自拔。
我们在此列出一些有专业心理学支撑的实用tips,告诉你应该如何判断、应对这类“应激反应”,希望能帮助你度过这段难捱的时光。
“应激反应”的几个常见表现
以下这几种表现(改编自CMHS,2004),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判断:我是不是已经陷入过度的“应激反应”了?
1、行为层面
活动力增加或减少;
很难交流,无法听进疫情之外的话题;
情绪激动,易怒,经常和人争吵;
没办法休息或放松,持续关注疫情相关信息;
无法正常工作,每过一会就得看看疫情进展;
经常哭泣,与医患、无助者陷入“极度共情”状态;
高度警惕、过度担忧,看到任何相关消息,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;
回避引起(创伤性)回忆的地点。
2、身体层面
肠胃问题;
头痛,其他酸痛;
视觉障碍;
体重减轻或增加;
出汗或发冷;
震颤或肌肉抽搐;
容易被吓到;
慢性疲劳或睡眠障碍;
免疫系统疾病。
3、心理/情绪层面
感到英勇、欣快或无敌感;
否认现实;
焦虑或恐惧;
抑郁;
愧疚;
冷漠;
悲伤。
4、思维层面
记忆问题;
失去方向感、时常困惑;
思维过程缓慢、注意力不集中;
无法决定事件的优先级、无法做决定;
失去客观性。
5、社交层面
自我隔离;
责备自己,感觉自己尤其渺小,什么忙也帮不上;
难以给予他人、或难以接受帮助;
无法享受快乐或乐趣,无法忍受任何娱乐性活动。
这些症状,都是我们面对创伤事件的正常反应,一般来说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缓解。但请你注意,如果这些症状中有几项持续超一个月,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,你就有患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的可能,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如何调适自己的“应激反应”?
1、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,要有适当的休息,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。
记住,危机事件的发生会令人手忙脚乱,自乱阵脚,因此让生活作息维持规律,是处理危机的必要条件。
2、给自己列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的To-do清单,执行它。
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开心。列出来,执行它。例如,允许自己哭一哭,写出你的想法或感受,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,运动,深呼吸,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,泡泡热水澡或冲澡,找出令你愉悦的事,与人聊天等等。
3、当负面情绪要淹没你时,你可以这样处理负向情绪:
1) 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
在危机时,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,在睡前不宜过份关注相关信息,不道听途说,关注必要的信息,减少杂音。
对于处理信息过载,我们推荐你做一个靠谱的信息获取工具包。每天仅在固定的时段内,看几个靠谱信息传播平台所发布的权威消息,比如:世界卫生组织;各级卫健委官方发布平台;新京报、财新、三联、澎湃等一线采写媒体……尽量不要多度关注、轻信没有明确信息来源的截图、视频。重要的是,不要被动刷手机接受消息,要自己决定信息源。
2)与自我对话,自我鼓励
身为人类,我们都有一种自言自语的特殊能力,不论是大声地或无声地自言自语,你都能利用这种能力训练自己克服艰难的挑战。因此你可以这么告诉自己:“它可能不好玩,但我可以应付它”,“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”,“我不能让焦虑和生气占上风”。
3)运动
运动的好处在于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, 增加心血管机能,增加自我效能,提高自信心,降低沮丧等。哪怕你被隔离,也可在隔离地方做做运动,可以很好地调整心态。
4)正向思维
不要只往坏处看,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。不要一味相信谣传,而要注意留意信息的来源、事实和数据,据此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(例如:发病率、死亡率、治愈率、医疗方法的发展、新的药物等)。
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,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了解问题的影响,问题会带来短暂的影响,但长远而言,事情最终能改善及成为过去。保持对前景的盼望,即使在危急时期,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。
文章来源:简单心理